卓越水产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已近四十多年[1]2。近四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随着1999年本科生持续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迅速跨入世界大国行列[2-4]。进入“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确立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质量意识和发展水平较大提升,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迅速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5-8]。但是历史经验表明,高速发展期往往也是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期,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已获得大幅度完善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9-10],特别是在当前“双一流”统筹建设下,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特色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1-12]。
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继续加强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在着力推进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同时,如果研究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将严重阻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卓越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组成、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塑造[13-15]。忽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就无法发挥其在学生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束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此,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从2017年开始摸索卓越水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途径,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数据,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积累了经验。
一、现阶段水产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由于我国教育一直偏重传统的教和学,研究生在入学以前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擅长死板的闭卷考试,使得目前的研究生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本科生的学习方法。加之导师所用的讲义一成不变,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死板。尤其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不能与时俱进,选用固定的课本教学,由于教材内容的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热点和重点,无法为研究生展现本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授课方式上绝大部分都是课堂教学,缺少实践课程。这种重理论轻科研的教学设置,导致研究生只能接受单调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逐渐失去了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水产专业录取的研究生涵盖多个方向,有从水产学专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也有来自多个专业的应届本科生,还有本校水产专业的保送生以及在一线水产岗位工作的在职人员。培养对象的多样性也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和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兼顾基础课程,夯实基础;又要开设紧跟国际前沿进展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拔尖课程,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点,如何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在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着重强调的[16-17]。目前,水产学专业硕士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具有较多的重复性和单一性。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命学科的各个课程之间的交汇和融合越来越多。例如,高级生物化学、鱼类遗传育种学、分子育种学三门课程都将基因功能研究作为重点,但三门课讲授这部分内容的顺序并不一致,使学生较难理解其在三门课中的关系,无法做到层层递进,融会贯通。此外,课程之间的重复也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难以把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既造成教和学的脱节,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亟需对当前水产专业硕士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汇总,统筹安排,使多个课程有机融合,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的改革离不开教材的更新,现阶段水产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与本科生所选用的教材区别不大,很多教学内容只是在本科生教授内容上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对现有的内容缺乏兴趣。此外,大多教材的编写年限较为久远,尤其在生物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现阶段的科学和实践应用。为了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各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水产类专业硕士的教材也亟需改革,有必要尽快筛选或编写一系列用于水产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具有全球化视野,与时共进的教材。
上一篇:基于学位论文的水产学学科相关性分析及学科体
下一篇:水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探讨